配音演员和声优之间的差别,主要在于定位不同,环境不同。
首先谈定位。
日本的声优是演员中的一个大类,其体系已高度商业化,且有完备的培养机制——姑且不提在其他业界取得一定成绩后转修这种特殊渠道,自主报名声优学校后,即有成为声优的基本能力,可以申请加入各声优事务所,并从事务所接取工作完成。
不但商业化,而且职业化。
虽然新人声优的薪酬较低,甚至低于轻体力劳动者,难以仅凭声优工作谋生,但这一行当的确是建立起来了,声优们也受演员工会的限制和保护。
这点上和中国就不大相同了。中国的配音演员分许多小类,类别不同则待遇差距极大。而且影视、动画、游戏、译配(把外语对话翻译成中文对话,当然了,“啊,亲爱的朋友们,我要狠踢你们的屁股!”这类锅应该扣在翻译们头上……扯远了)、广告、宣传片的配音和有声小说。
(为无数译制片献声的童自荣先生,配饰大圣归来中混沌一角)
为以上这些类型配音的人,虽然都该同归入配音演员之列,但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机构。
而没有完整且清晰的体系,只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圈子、以及若干配音工作室——
唔,这就该说环境了。
姑且不提底层——实际上在影视行业的任何小分支里,混不出名堂的人都会特别苦——近十几年来,绝大多数日本声优,都在寻求跨行业发展。声优转歌手,声优转偶像,做到这点的大牌声优数都数不过来。
(在武道馆独唱的水树奈奈)
但中国的配音演员呢?
唔。我想不出来。至少想不出来在配音界和演艺界都很成功的例子。
第一当然是因为日本的商业化做得更早,更成功;从昭和年代晚期,偶像热就已兴起,而从那时新生代的声优演员们就要接受歌唱和舞蹈的训练。
没有底子的人想转型是转不行的。
第二嘛,我想是因为日本动画、漫画的配音机会实在太多。
观众们的目光总是会聚集到更接近观众的部分身上。
以电影为例,当提起某部影片的时候,普通观众能说出的头一个演职员名字,多半是主演的名字。第二个也许是导演或反一号,而编剧和配乐乃至配音,除了专业人士和对此特别好奇的人之外,真的没什么人会记住。
因为观众们看的是主演,自然想了解主演。
但动画则不然。原画和后期都是群策群力而成,甚少体现出画师本身;观众们最直观接收到的,有个人性的部分,就是声优的声音。
文:逢真纪

评论